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研活动 > 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石

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石

2013年05月31日 11:18:31 来源:忻州市第六中学——贾培根 访问量:1856

    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语文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,储备丰富的文化知识,具备综合的教学能力,采用娴熟的教学技巧,才能构建高效课堂,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。

    语文教学是以爱心为基础的工程。爱是一种粘合剂,它可以将你与你所从事的事业粘在一起,激励你用毕生精力去追求,用全部身心去拥抱。教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,“优秀生”固然可喜,但不可骄纵宠惯;“学困生”固然发愁,但却不可弃而不管。吕不韦曾说:“所归善,虽恶之赏;所归不善,虽爱之罚”,如能努力按照这一原则对待每一位学生,那么学生就会尊你为良师益友。

    如果说爱心是语文教学的基础,那么,研究学生就是教学的第一要素。教学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。同一班里,性别之差,智力之差,个性之差,兴趣之差,习惯之差,品德之差,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研究的对象。那种“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”的教学,只能将学生引入歧途。只有不解,才会沟通,只要沟通,就会和谐。当教师了解学生,并和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时,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达到最佳状态。

    语文教学离不开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学识。俗话说的好:“教师要给学生‘一碗水’,自身就得有‘常流水’”。一张文凭,只能表明学历的水平,并不能表明教师的教学水平。“教,然后知困”的情形往往会出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当中。知其“困”就应再学,只有边干边学,边学边干坚持不懈,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,提高自己,完善自己;教学中,才会居高临下,左右逢源。如果功底浅薄,孤陋寡闻,就会在引导学生扬帆远航时“触礁”或“搁浅”。

    “能否独立地研究教材、处理教材,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”。教材必须“钻进去”,即缘文求道,摸索作者的写作意图、思路、风格,进而体味作者遣词造句、谋篇布局的用心。努力引导学生重新经历作者的写作过程。处理教材,又必须“跳出来”,切忌拘泥教材,照搬“参考”。教学时,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编者的具体要求,可作大胆的调整,以便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。

     语文教学工程主体还是要靠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来完成,课堂上怎样才能在有限时间内有高效的结果。

     语文教师要在兼收并蓄的前提下,努力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风格,从而使自己成为教师群中的“这一个”。近年来,在教学实践中,自己注意课堂结构的优化设计,逐步摸索出“自学导读、讨论研究、质疑共释、练习巩固的教学法,训练学生的听、说、读、写能力。

第一步:自学导读。这一步的核心是“导”,“导读”的方法一般有两种。

其一,提出要求,在学生自学课文时,要求他们养成查阅工具书,处理生字词的习惯,养成圈、点、勾、划、记,找出重点、难点的习惯。

其二,提出要点,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自学提纲,力求使学生初步熟悉课文,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。自学提纲的主要部分以作业的形式(如:填空题、判断题、回答题)进行,将课文的遣词造句,谋篇布局以及立意等方面的有关内容化为作业,让学生进行自学练习。与此同时,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室内巡视指导,检查订正,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。

这一步教学过程,充分体现了以浅入深,从简到繁,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,为学生提供了“反躬以践其实”的机会,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。

第二部:讨论研究。培养学生讨论研究的习惯,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气氛,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,而且可以集思广益,使学生对所议问题有一个全面、准确、深刻的理解。同时,也可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,一点心得可以讨论,一个问题也可以讨论;可以同桌讨论,也可以四人小组讨论,还可以全班集体讨论,力求形式自由,生动活泼。课堂上,力求创造讨论研究的环境气氛,放手让学生“乐于讨论研究”,又要引导学生“善于讨论研究”。讨论的时候,一要“以本为本”,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,切忌海阔天空,脱离课本;二要“边读边议”,结合教材内容好阅读实际,边读边议,以议代讨;三要“切中要害”,讨论的内容必须和教材的重点、难点相一致。讨论过程中,如有“意料之外”的问题,应及时组织再讨论,以求得深刻、理想的答案。如,我在讲授《小石潭记》一文时,学生在讨论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情感时,有的同学问道:“文章前面写到‘心乐之’,后面却又说‘凄神寒骨,悄怆幽邃’,这不是前后矛盾吗?”有的说:“不矛盾,但却不知是什么原因。”学生讨论很热烈,当老师让学生联系作者写作背景讨论时,学生迅速弄清了,原来本文是作者是被贬谪游历山水时而作,他游历山水是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,乐只是表象,一旦碰到凄清的环境,就会触发他的悲苦的心境,所以前面的“乐”也是“忧”,是“忧”的又一表现形式。本文的主旋律还是“忧”。

第三步:质疑共释。学贵有疑。疑,就是问题。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,是独立思考的表现。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,并通过释疑,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提高思维的批判性、敏感性和深刻性。教师要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,在质疑中深入阅读。要使学生能在文章的关键处质疑,又能在看似平常、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。有些疑点是自学和讨论后仍然遗留的,有些是深钻细研课文时发现的,这些疑点之中不乏有价值的问题。如:讲授《狼》一文时,有的同学问:“‘复投之,后狼止而前狼又至’一句中的‘之’当‘狼’讲也行,当‘骨头’讲也行,是不是两种意思都对?”有的同学问:“‘其一犬坐于前’一句中的‘犬’是‘狗’的意思,为什么注释里说是‘像狗一样’呢?”从这些片言只语中,我们可看出,许多学生已不满足于知其然,而更热衷于知其所以然,还有许多学生已不是简单地、盲目地迷信老师和参考资料,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异议,对问题作深层的探究。久而久之,他们的创见能力会有一个大的提高。

第四步:练习巩固。一课书教完后,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,让学生对课文进行“反刍”,必须布置练习,落实需要掌握的知识和需要培养的能力。

1. 课文后的“研讨与练习”要认真对待。课文后的“研讨与练习”是教材编者根据课标要求和文章内容设计的,必须逐一认真落实。研讨部分一般在讲课过程中探讨过,可以做一下口头提问,加以巩固,读背练习要认真落实。

2. 课文拓展练习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。使他在课堂上学的东西能会运用。有时也可以编一些拓展题练习。比如在讲了《小石潭记》之后,我就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,编一段解说词。这样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得以巩固,又使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,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。

总而言之,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综合的工程,而要建设好这一工程,就必须以爱心为基础,以先进的理念为先导,学识能力与技巧相结合,创新优化课堂结构,才会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,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。

           

编辑:王颖婧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搜索框
国务院“互联网+督查”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忻州市第六中学 特此声明。